衡阳市铁一中学(原名:衡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始建于1943年9月,由前粤汉铁路局创办,原名为“交通部部立衡阳扶轮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规模扩大,1952年更名为“衡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到1956年已发展为湖南省著名的完全中学,被立为湖南省重点中学。1960年学校改为“衡阳铁路师范学院”,1961年改称“衡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招收高中班和中师班。“文革”中恢复招收初中班。1978年被重新确立为湖南省重点中学,1981年定为广州铁路局重点中学,1986年更名为“衡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2004年,学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大环境下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名称更名为“衡阳市扶轮中学”。1995年通过省教委验收,成为湖南省挂牌的省属重点中学。现在校址在衡阳市珠晖区玄碧塘。
1943年下半年,粤汉铁路局在衡阳江东岸桐家垅(又名五马归槽)创办学校,名为“交通部部立衡阳扶轮中学”,1944年春季开始招生。建校初期,正值抗战困难时期,校舍少,教学设备条件差,活动场地窄。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粤汉铁路职工子弟,设有高中1个班,初中4个班,学生共约200人,教职员工约20来人,首任校长是鲁养厚,教导主任肖开勤。
1944年湘桂战役爆发,南侵,粤汉铁路局撤退,衡阳扶轮中学未及时考试就匆匆宣布停课,学生离校,随家长向各地转移,学校开办不到一年就在无形中解散。但部分教工转移到湖南永兴后,仍以“衡阳扶轮中学”的名义继续办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下半年,扶轮中学复校,校址在衡阳江东岸狮子岭,招收初、高中学生。这一年,共有两个高中班(高一班1947年上期毕业,高二班1948年上期毕业)和四个初中班,共200余学生。校长是司徒汉贤,教导主任是黄树滋,一学期后仍是鲁养厚任校长,肖开勤任教导主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衡阳地下党工委在该校建立了地下党支部,1948年初,又成立了以扶轮中学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地下党外围组织“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在校内外积极开展进步活动,扶轮中学成了衡阳学生民主运动的重点所在。
1947年,由于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北方一些原铁路机构迁至衡阳,带来一些铁路职工子弟,为此,扶轮中学又加开了“临时补习班”,招收高、初中各一个班。
自从1943年学校成立起,铁路局就提出照顾职工家庭,解决职工子弟上学问题,对学生不收学杂费,只收书籍、课本费,每个学生还免费发制服,把学校当作铁路职工福利单位。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当时的粤汉铁路局局长杜镇远聘请了一些教学认真、富有经验、全省闻名的教师。如吴蒙瑞、李友梅、谭亦凡等,铁路各单位选聘了一些技术员、工程师兼课。课程除一般中学应教的科目外,还开设了“铁道常识”课,由当时粤汉铁路局调度所宗副所长任教。1947年下期,粤汉铁路局局长杜镇远聘请北大毕业、曾任湖南省教育厅督学、办学经验丰富的刘鸣剑担任衡阳扶轮中学的第二任校长。他来校后,又聘请了一批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著名老师来校任教。此时,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学生成绩也逐渐提高,当时毕业的学生有不少在学术上和工作上取得较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衡阳扶轮中学隶属衡阳铁路管理局。在此期间,学校对教育管理、教学进行了整顿改造,加强了党、团和工会的建设。1951年,学校正式成立了党支部和团组织,学校基层工会也相应成立,大大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1952年学校又提出要注意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提倡对学生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1950年1月以来,衡阳扶轮中学由衡阳铁路局领导。这个局实际上是当时中南局领导下铁路系统的总局,管辖着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的铁路,扶轮中学可以接收五个分局的子弟入学。各分局虽然都有铁中,但是由于衡阳铁路局的重视,扶轮中学从规模、体制、干部和教师、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都比其他铁中要好得多,因此各分局子弟纷纷报考扶轮中学,这又促使扶轮中学蓬勃发展。
通过整顿、改造,学校有了明显的变化,规模也进一步扩大。1950年下期,衡阳扶轮中学更名为“衡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简称衡阳铁中),同时柳州铁中和武昌铁中的部分班级合并到衡阳铁中,使班级增加到20个,学生1000余人。1952年下期,又招收了1个师范班和6个初中新生班。由于教室不够,只好增设了一个分部。1953年上期,以部分初中班和茅坪分部10个初中班为基础,分部扩建为“衡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简称衡阳铁二中),1953年,衡阳铁路局迁往广州,部分学生南下,随之成立广州铁中。校本部则改为“衡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简称衡阳铁一中)。当时,该校还聘请了7名白俄罗斯教师,开设俄语课程。
扶轮中学历任校长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成绩显著,五十年代就被铁道部确立为重点中学。1953年一1957年,学校的高中毕业生90%以上考入高等院校深造。1954-1957年,在湖南省三届高考中,三次名列全省(1954年、1955年、1957年),一次名列全省第二(1956年)。1956年,学校为湖南省省级先进单位(全省共四个单位,文教部门仅该校一个),派代表出席了先进生产者大会,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会后还派代表在湖南广播电台向全省介绍我校的办学经验和取得的好成绩。从此,衡阳铁中成了全省瞩目的学校。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周士钊同志率教育代表团来校参检查后说:“真想不到现在就出现如此伟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学校,希望你们好好总结推广。”一时间,衡阳铁中名声大振,全省四十余所学校来校参观访问。铁道部教育局局长亲自来校视察,充分肯定了该校的办学成果。1956年,学校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批重点中学。
当时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活跃,为国家和湖南省培养和输送了许多运动员,如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荣获女子100米银牌的金以铃就是当时铁一中的学生。1954年一1957年,该校运动员在省市运动会上先后打破多项省纪录,其中几项田径纪录还保持了许多年。在衡阳市各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该校都包揽了男女团体总分名。这一时期该校的文艺活动也多姿多彩,学校代表队多次参加衡阳市中学生文艺汇演,所取得的名次和奖励也总超过其他学校。基于以上成绩,50年代的衡阳铁一中获得了高考、体育、文艺“三面红旗不过江”的美誉(因该校在湘江东岸的江东区),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如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罗桂庵、昆明工学院副院长熊志章、上海解放军医学院教授郑天佑、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文历阳、广州音乐学院教授马立人等,就是当时该校毕业的学生。1956年4月,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其中数学教师曹俊荣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劳动模范。当时,省教育厅组织全省数十所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来校参观学习,历时一个月。
“文革”期间,衡阳铁一中陷入瘫痪,一切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衡阳铁一中重新恢复了湖南省重点中学的称号,学校的教育工作逐步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并逐步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重建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加速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工作,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正轨,学校也重新焕发新春。1982年底,该校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4科参加衡阳市统考,在平均成绩、及格率、率等39个评比项目中,共获得14项,14项第二,1983年参加衡阳市高中英语比赛获团体总分名和个人名,同年,参加全国数学联赛衡阳预选赛,全市取50名,该校占了25名,其中、第二名均被该校学生获得。
“文革”后,该校恢复了开设第二课堂的良好传统。1978年以来,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改革的方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增长智力,发展能力,建立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随之,校田径队、合唱队、舞蹈队、美术小组、生物小组、无线电测向队等各学科小组活动蓬勃开展,成绩喜人。1982年初139班代表学校参加衡阳市广播操比赛获名;1983年参加全省中学生无线电测向比赛,该校代表队获得个人名和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三名;1984年曾任同学代表湖南省队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获个人第二名,同时,他还代表国家参加在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无线电测向比赛获第四名。1984年该校学生女子排球队代表衡阳市参加全省比赛获第二名,同年,全校有4人参加全国性比赛,16人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全国1枚,省级4枚,市级16枚。
我校是全市的国家重点学校。1980年办校,1984年建校,1988年创国标省重点职中,1994年建办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成为首批重点职业高中,1998年成为首批省职教中心,2001年成为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和关心下,学校易地新建,新校地处市区沙洲西路109号,总投资7900万元,占地126亩,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在校师生达3500人。
随着港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先后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化工、服装、财会、营销、电气自动化、商务英语等专业。1996年学校被省教委定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学校,2003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省示范专业。机械、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财经等专业被列为市重点专业。2003年学校图书馆被评为省一级图书馆。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02名,其中高级教师33名,一级教师92名,研究生毕业、在读8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名,本市学科学术带头人4名,市教学能手10名,市教坛新秀18名。
建校以来,为社会各界输送合格毕业生6000多名,成为港城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学生升学有途,就业有路。对口高考录取人数年年列苏州市,录取率保持在参考人数的98%以上,2003年对口高考,全校267名参考学生有69人录取本科,占全市本科录取总人数一半以上,荣登苏州市榜首。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年年在98%以上,机械制图竞赛连续15次获苏州市一等奖;微机操作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连续七届获市技能竞赛总分;连续6年获张家港市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张家港市文明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和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目前,学校正以张家港精神为动力,以搬迁新校为契机,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努力把学校办成“牌子叫得响、专业过得硬、办学有特色、毕业生受欢迎”的省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我校是全市的国家重点学校。1980年办校,1984年建校,1988年创国标省重点职中,1994年建办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成为首批重点职业高中,1998年成为首批省职教中心,2001年成为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和关心下,学校易地新建,新校地处市区沙洲西路109号,总投资7900万元,占地126亩,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在校师生达3500人 随着港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先后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化工、服装、财会、营销、电气自动化、商务英语等专业。1996年学校被省教委定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学校,2003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省示范专业。机械、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财经等专业被列为市重点专业。2003年学校图书馆被评为省一级图书馆。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02名,其中高级教师33名,一级教师92名,研究生毕业、在读8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名,本市学科学术带头人4名,市教学能手10名,市教坛新秀18名。
建校以来,为社会各界输送合格毕业生6000多名,成为港城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学生升学有途,就业有路。对口高考录取人数年年列苏州市,录取率保持在参考人数的98%以上,2003年对口高考,全校267名参考学生有69人录取本科,占全市本科录取总人数一半以上,荣登苏州市榜首。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年年在98%以上,机械制图竞赛连续15次获苏州市一等奖;微机操作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连续七届获市技能竞赛总分;连续6年获张家港市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张家港市文明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和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目前,学校正以张家港精神为动力,以搬迁新校为契机,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努力把学校办成“牌子叫得响、专业过得硬、办学有特色、毕业生受欢迎”的省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